小皮曾经撰写了一篇关于刘嘉玲在天猫上销售葡萄酒的文章,这篇文章几乎演变成了业内人士宣泄的平台。总结起来,大部分吐槽的观点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行业难度太大,不应轻易介入;二是明星对葡萄酒缺乏专业知识,无法真正了解所卖之物;三是有钱人的短视行为,可能只会暂时扰乱市场。
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明星进入葡萄酒领域并非新鲜事。自二战后,加州葡萄酒产业迅速崛起,其中许多名人都活跃于其中。这些明星对市场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记得我当年学习WSET四级论文时,就专注于名人与葡萄酒之间的关系,因此我深入研究了国外名人的影响力,并发现正面反馈远超过负面。
进口葡萄酒虽然只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但一直是个小众市场。不论是占据人口比例还是相比白酒和其他类型的葡萄酒消费群体,这个市场都存在巨大的差距。我并不打算探讨这些原因,而是想讨论这种情况如何影响整个行业。在狭窄的消费群体中,每家商家都拼命保护自己的客户资源,因为他们害怕消费者知道更多或拥有更多选择。这导致了一个恶性循环,即低利润甚至负利润经营的小商户因为谨慎而无暇开拓新的市场。
在这样的背景下,明星高调卖出自己的品牌似乎触动了这个脆弱的心理防线。在2012年以来的“三年饥荒”之后,让我们憋了一肚子气,你们这些明星还敢来搅局,这不是让我们没法做生意吗?试想,如果是在景气良好的时期,你们是否会觉得越多的人参与进来就越好呢?
过去十多年的进口葡萄wine market一直停留在两头粗、中间细状态。一边有着高端、高价的大宗交易,因为政府礼品采购需求旺盛;另一边则有着超低价、销量激增的小众产品,因为普通百姓也能买得起。但结果就是这十几亿人口的大潜在客源却被忽略,没有得到有效开发。
每家公司进入这个行当最初都会看重那些巨大的潜在顾客,但随即发现投入产出不成正比后,就变得保守起来。别开玩笑了,要是不把代言费花出去,又怎么吸引粉丝呢?但如果能成功地推广更多的人喝上优质的葡萄wine,那么这行业老大难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你见过谁一辈子只用一种洗衣液,只喷同一种香水吗?这是竞争太激烈,而不是观念太狭隘。这行远不是红海,有无限广阔未被挖掘,我们需要真正有想法、有执行力的企业家带领大家突破瓶颈,不要故步自封,更不要互相吹捧、排挤。
最后,我不得不提醒自己和所有从业者,我们行业缺少精英。如果你认为自己或你的朋友比其他行业的人更优秀,那么你可能错了。我身边遍布各行各业,我和他们比较,也许只是平平无奇。而且,无数次交流中听到类似感慨——由于资金沉淀有限,难以吸引人才关注。我见过一些喜欢拿廉价商品赚暴利的人,他们四处寻找不差钱的冤大头,为整个行业造成不良影响。而那些“冤大头”并非傻,只不过根本没工夫研究你罢了。你要明白,无论是一个企业还是一个团队,最终能够成功的是那些敢于执行创意、坚持信念并克服困难的人们。而我们的反应应该是什么呢?应该敞开怀抱,拥抱世界,以免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