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品酒的旅途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个现象:阳光明媚的一天,与朋友共聚,随手一瓶葡萄酒,尽管这只是一款普通的葡萄酒,但却能让我们感受到无比的美味与愉悦。然而几日后,当我们再次打开同一瓶酒时,却难以复刻那种醉心之情。这不禁让人疑惑,这是什么原因呢?
人是感情动物,而葡萄酒更是极其敏感的存在。在品鉴过程中,无论是温度稍高或稍低、空气中是否有异味、旁边是否有人在品头论足,或是否搭配了出色的美食……种种因素都可能影响我们的感受。这就是为什么,在专业品鉴时,我们要求在安静无异味的环境中进行,对场地位置、室内气温和侍酒时的温度以及品酒者的健康状况等都有严格要求。
那么,是什么因素影响了我们的品鉴呢?
实际上,品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游戏。外界各种条件,都会对我们的判断产生影响。了解这些规律,我们应该有意识地排除外界干扰,以及减少自我意识的干扰,从而做到更客观和公正地评价。
首先是温度问题。我们知道,葡萄酒香气和口感都会随着温度高低而改变。当温度升高时,它们会促进挥发性物质蒸发;当降低时,则所有气味强度也会减弱。此外,温差还会造成酒精感不同。当服务员把玻璃倒满烈性的红酒给你,你可能感觉它特别呛鼻。而如果他们把冷藏后的冰镇白兰地倒入你的杯子,你可能因为寒意感到刺骨。
此外,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甜味似乎随着温度升高而加强,而咸苦涩等感觉则随着温度降低变得更加突出。
因此,我们可以总结出对于那些果香浓郁且年轻的佳酿,最好用略微较低一些的服务温暖;而对于陈年的老辣佳酿,则需稍微提高一下服务温暖,以便凸显其丰富复杂又柔滑多层次的情趣变化。此外,对于像香槟这样的泡汁,也要适当控制碳酸释放速度及强度,不仅为了欣赏缓慢徐徐上升的小泡沫,更主要的是避免过快释放导致不悦刺口。
再来说说环境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每一种周围的事物,无论大事小情,都能对心理产生影响,使得“偏见”出现,并得出不同的评语结论。
当我们身处不同的立场进行评估,如买家或卖家身份,那么所用的词汇就会截然不同。如果作为买家,你往往希望找到缺陷来谈判价格;作为卖家,则尽力突显产品特色以吸引顾客购买。但即使相同的一款佳酿,在不同的呈现方式下(如包装、价格、评分展示)——每一次都是全新的体验,它们都会带来不同的印象与评论结果。
此外,如果是在某个豪华酒店里享用,一切看起来都完美无瑕,那么那里的任何一款菜肴也许就无法逃脱被提升成“名贵”的命运,即使它们本身并不值得如此夸张的地位。同样,如果你听从专家的意见之前,就很容易形成先入为主,然后去寻找证据来支持自己的预设观念,即使结果并不符合真实情况也是如此。
颜色也是一个重要元素,它不仅影响视觉,还间接触及其他感觉器官。在专业饮水的时候通常选择自然光线下的白色空间,这不是单纯为了保持原汤色,同时也是为了避免心理状态上的干扰,比如绿色背景可能增加酸度感知;暗淡空间则增强醇厚感知;太阳直射则增重了辛辣风格。但即便如此,有些人仍旧倾向于将某些特定颜色的杯子用于特定类型或产区葡萄制成的人造红液,他们甚至未经询问就开始描述这份冒牌红液中的深邃焦糖与黑巧克力的滋养细腻般绵密融合,让你仿佛置身于法国波尔多地区最古老最神秘的地窖里一样—只是因为颜色的力量至关重要!
最后还有关于杯子的选择:不同形状尺寸对葡萄制成的人造红液有完全不同的效果,所以品牌商业化设计各式各样的杯子供不同产区和各种葡萝类别使用,但专家的意见并非统一,有两点基本要求:
第一,要确保杯口薄如蛋壳,因为触觉上的粗糙程度直接关系到整体印象,因此相同的一款佳酿,只要放在两个不同容量的小玻璃罐里,看似平凡却令人惊叹何其巨大的差异——或者说只要改变容器大小简单调整多少毫升,便能瞬间变换整个风貌,让原本平淡乏善可陈的小清新转变成为优雅典雅的大师级作品;
第二,由于形状尺寸决定了表面面积接触空气,其蒸发作用表面张力毛细效应也相应发生变化,这就是为什么同一种威士忌在三支啤盖帽中的表现如何都不尽相同,不管哪支啤盖帽底部宽窄、高矮——只要喝者不知道真正含义,他们就会努力寻找理由证明这是两种完全独立存在的事物,用独有的语言形容它们,将自己沉浸其中,试图探索那些隐藏在片刻之间永恒流动的情境之谜...
最后但绝非最不重要的是身体状态:即使经验丰富的人,也不能忽视每天生理节奏起伏规律性的变化,而最佳时间当然是在午餐前后或者傍晚四五点左右,当胃空虚或饥肠辘辘的时候,最为敏锐。而年龄长短以及身体状况亦然,为何许多专家建议必须休息调整才能达到最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