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葡萄酒的世界里,明星们的名字常常与美酒相随。刘嘉玲的天猫卖酒事件,让一些业内人士的情绪激昂,他们的心声可以概括为三点:难度巨大、专业不足,以及担忧短暂热潮。
事实上,明星参与葡萄酒行业并非新鲜事物。好莱坞导演科波拉、皮特和朱莉夫妇、约翰尼·德普等都涉足过这片土地。在美国,加州葡萄酒市场自二战后迅速崛起,其中不乏明星的踪迹。这些明星对市场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这一点在学术研究中得到了证实。
然而,进口葡萄酒行业虽然有二十年历史,却仍是小众市场。这使得商家必须保护自己的客户资源,不愿意拓展客源。近年的市场低迷加剧了这种保守心理,导致生意困难甚至负利润经营者更加谨慎。
当刘嘉玲这样的明星高调进入这一领域时,便触发了一些人的情绪反应。她们似乎打破了现状,对那些习惯于守护既有资源的人来说,是一种挑战。十几亿人口的大中国,只要能够有效开发,这个行业就有无限潜力。但目前情况却让人感到沮丧。
其实,每一位进入这个行业的人最初都是看中了这个庞大的消费群体,但发现投入产出不成正比后便转向保守。而现在,有些人认为只有成功带动更多人喝葡萄酒,那么整个行业的问题才能得到解决。如果能够如此,那么所谓的“粉丝效应”或许就是推动这一切变化的一个关键因素。
但问题在于,我们往往把竞争视作激烈,而不是视作机遇。这行远非红海,而是蓝海等待着被挖掘。不过,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真正有想法和执行力的企业家带领大家突破瓶颈,不是互相吹捧,也不是相互排挤,更不是盲目跟风。
最后,这行缺少精英。不论是我个人还是身边朋友,都远称不上精英。我自己并非从葡萄酒科班毕业,而是其他领域背景。我观察下来发现,无论天资、能力还是勤奋,我和其他领域同龄人相比毫无优势甚至存在差距。此外,我也经常听到同行间类似的感慨——由于资金有限,一般人才并不倾向于关注这个产业。这可能反映出了我们行业本身存在的一些痼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