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遥远的古代,汉武帝时期,葡萄与葡萄酒被提倡种植和酿造,“在离宫别馆尽种之”,这标志着中国葡萄酒的历史开启。魏文帝曹丕更是对葡萄酒赞不绝口,他评价说:“甘而不饴,酸而不酢,冷而不寒,善醉而易醒。”这一时期,我国的葡萄酒业得到了极大的推动,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产业达到了鼎盛。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代,对于葡萄酒也是如此。唐太宗李世民对葡萄酒情有独钟。在他统治期间,一次战胜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后,我们获得了马奶和其他品种的葡萄,以及相应的酿造方法。太宗亲自参与到葡萄酒的制作中,并将其作为朝廷祭祀和宴饮中的重要饮料。此外,由于文化传播,我们还学习了蒸馏法制成类似白兰地这样的烈性果汁。
元朝时期,当我们接触到欧洲文化之后,对于美好的东西总是怀有好奇心。因此,不仅政府官员,还有普通百姓都对葡萄酒产生了浓厚兴趣。一位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经记录下“太原有许多好葡萰园,酿造很好的葡水”。直至今日,在清徐仁寿村仍然可以找到那些已有的数百年历史的小树林。
尽管在中国历史上,有过一段辉煌的时间,但由于长时间处于封建社会,我们一直无法从小手工艺人或小型作坊中转变为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而生活水平低下的农耕经济,使人们更加重视粮食生产,以满足“吃饱饭”的基本需求。此外,由于粮食容易保存,因此以粮为基础制成的一些烈性白酒、黄酒成为我们的主要饮用水源,从此延续至今。
然而,当欧洲风格的高级红色和白色甜点开始流入我国西部地区,那里的人们也逐渐接受并喜爱这些新鲜事物。但随着经济、文化向东方发展,以及西部地区落后的经济状况,这些进步也就自然放缓了。这背后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欧洲所培育出的优质品种对于病虫害抗性的不足,加上东部季节雨热同气候,也限制了我们东部地区内生态适宜度较差的地理条件下进行大规模养殖与加工产品开发与扩散。而且,即使能实现一些成功案例,其影响力受限于地域范围较小,不可能形成全国性的影响力提升作用,从根本上导致了我们国家在全球范围内缺乏知名度及市场份额增长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