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的午后正准备小憩一会,电话响起,朋友相邀喝茶去。说起喝茶,睡意浮去,犹如一澈溪水潺潺从心间流过,爽意就如那秋叶欲乘风归去,搁下电话就匆匆前往。说到品茶,我是一个门外汉,生活中,喜欢与文字游戏,一如那盏浓酽适中的绿茶,一抹茶香瓯中曼舞,独自闭目呷上一口,细细品味个中滋味,却如相逢三五知己胡侃一番。
时下喝茶,讲的是一份心情,讲一份人缘,平常喝茶,大多是在家,一撮与杯相适的绿茶,伴随着黔中的矿泉水沸腾,刹那间沉鱼落雁之美惊展眼前,虽然没有陆羽《茶经》中那天下第一泉、第二泉的口福,也无法让自己在那份意境中放浪形骸,但在袅袅茶意中撩起的是生活的真实与独享之美,今日有朋友相邀,一定会喝出与家中不一样的感觉了,心里便这样想着。鲁迅不是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想必,今天与朋友相约南明河畔也算一种清福吧!
平时很少进茶馆,对茶馆的选择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除了应有的一种雅致,讲究的是情悦两字,不求所谓的高档,只求不受尘嚣的干扰,清静一角,一盏紫砂,还有那纤瓣洁傲之身,三五知己品尝着那种忙里偷闲的情趣,恰如依山傍水的惬意。黔岭之地,是茶的故乡,在城市间那星罗棋布的茶馆中,更显黔茶的渊源,特别是这闻名于大江南北的“甲秀楼”。说到甲秀楼,她有着和茶的不解之缘,走进茶堂,那百年银杏,名人字画,绝对奇联,缭绕的茶香,无不透着禅茶的机趣。今日和朋友坐在清丽俊逸的南明河畔,身处乔木环翳的林阴下,一处处儒雅生趣的藤椅藤桌旁,茶客三五成群或是二人做伴,轻声细语间拈花浅笑,或独自间啜饮出那份悠闲,刹那间风景无处不在。一盏盖碗茶,一曲高山流水,在烟雨弥漫的水上天,空中楼阁的楼中宇,喝出的不仅是都匀毛尖冲泡出的清香,更多的是那黔岭大地上的历史和文化。虽然入不了古人那飘飘似仙的意境,但南明河畔,喝茶聊天那份虚静之心,却时时让人领略到“茶禅一味”的真谛。
茶,香茗也,细嫩的小叶,天生的洁性,翻云覆手间让古今多少文人骚客缠绵挥洒,禅榻之上又让多少人奇思妙想,在那涤气回肠中总是写满两腋轻风,无不让人惊叹:妙哉,妙哉!说到茶,她与中国的佛教的渊源基本同步,所以古有“禅茶一味”之说,禅茶属于宗教茶艺,也就是说茶中有禅机?茶味禅理。小小的细叶,青碧娇羞,恬静散淡,与世无争,轻声细语,道尽心机。佛教认为“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从茶点的小足以见大,从煮水的初沸、鼎沸声中,一定会有“法海潮音,随机普应”的感悟。说到禅茶启迪佛性,昭示佛理,自隋唐以来,禅宗的盛世,莫过于禅诗的盛行。说到禅诗,人们就会想起诗坛太斗李白、王维等,“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等,以文入境,禅风习习。喝茶,喝出的是人生的感悟,读禅诗,读出的是心中的世界。千杯茶映千杯月,万里云托万里天,茶性、茶身、茶语、茶水,将平凡的生活斑斓,将生活琐事涤荡,喝茶,甘润喉管,那一份惬意,那一份平静,就如佛祖的法眼,无处不在。
喜欢喝茶,虽品不出茶的深浅,但却结识了喜欢茶的朋友,这样的朋友虽然没有功利之趋,随缘接物,透着一份旷达洒脱;虽然无法放下世俗的烦恼,但这样的朋友如茶,一两句箴言会让你随处感悟。都说衣要新,人要旧,茶要饮,身要修,今天这样的“清福”泡制出来的不仅是一波清淡雅趣,更是一份友情的长存。记得中国佛教协会的会长赵朴初讲过一句话:“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在这秋天的午后,沐浴在暖阳中,带一份好的心情,放下手中的活,搁置心中的物,给自己一点时间,营造一份闲暇,带着亲人,邀上朋友,喝茶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