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小姐”环保天使们在向采茶老人学习采茶技艺。
“珠江小姐”环保天使们在学习制作茶叶。
2010珠江小姐环保行第五天,探秘茶马古道发源地,深入到热带雨林的半坡老寨,瞻仰树龄800多年的茶树王,接受真正的茶文化熏陶。探秘茶马古道发源地在西双版纳勐海县的地图上,以勐海县为中心,一左一右矗立着著名的两座古茶山巴达古茶山和南糯古茶山。虽然巴达古茶山已经1700多岁,但是真正的乔木普洱茶发祥地是南糯山。
茶马古道同丝绸之路一样,是我国西部自古以来对外交往的商贸通道。它始于唐代茶马互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西双版纳的勐海县就是普洱茶发源地之一。
昨日,2010珠江小姐一行在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副研究员唐一春的带领下,来到了勐海县。
茶马古道早已成为历史的痕迹,但在西双版纳普洱茶研究院的门口中央,一幅反映茶马古道的线路图,将这些历史的画面留在了世人的眼前。唐一春说:“纬度低,海拔高,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雾多湿润,光照强度适中,土层深厚肥沃,这样的条件非常适合茶树生长。”环保天使深入南糯山南糯哈尼人仍以茶叶生产为主业,植茶在万亩以上。12名环保天使在山路上穿行着,不时碰到迎面飘来的雾气,茶园里的老茶树及相间的 树木也全都笼罩在轻纱似的雾中。突然,一场大瀑雨迎面而来,窄小的山路更是泥泞难走,大家排成一线深一脚浅一脚地前行。
南糯山世居的哈尼族还保持着比较传统的习俗,最典型的莫过于龙巴门。这里每个哈尼族村寨都要建一道寨门 ,称为龙巴门,作为村寨与山野的分界,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之物。
听说珠江小姐环保行的到来,哈尼族半坡山寨的爱伦小伙子龙华在山寨的龙巴门等候。龙华带领大家在散布着老茶树的密林中,穿行了近两公里山路,进入了一片管理尚好的古茶园,里 面到处是比碗口还粗的乔木型老茶树,高约2至4米,树枝弯弯曲曲,分了很多叉,造型各异而又独特,每棵茶树自成一道天然的盆景,堪称一绝。哈尼族视生态环境为生命茶王树生长在一个陡峭的坡角上,周围的杂草已清除,土也松过。而坡脚和坡边则是浓密的树林,林间还有涓涓细流淌过。离茶王树不到10米的地 方,有一个两三人才能合抱过来的枯树桩悄然矗立,无声地印证着这株新茶王树沧桑的历史。众人绕到坡脚,满怀着激动和惊喜之情,无言地瞻仰这株老茶树。
龙华介绍,这株老茶树高约5米,树冠直径达9米多长,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栽培型茶王树之一。
随行的西双版纳普洱茶研究院研究员王平盛告诉记者, 哈尼族是一个非常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的民族,视生态环境为延续民族传统文化的命脉。每年初春,哈尼族都要举行对茶树的祭拜仪式。
南糯山给人们留下了一个永远解不开的谜,那就是茶与地理的历史渊源。许多探秘者蜂拥而到,似乎只有从那令人永远也望不穿的茫茫云雾中, 才能获得某种发现,获得某种启示……花絮:环保天使变身茶花公主在御园茶厂的竹楼, 12名环保天使受到主人热情的接待。一位傣族姑娘给众人沏了满满两杯“普洱香茶”,果然名不虚传,揭开杯盖,但见茶水碧绿,一股普洱清香扑鼻而来,品上几口,更是满口清香,还有幽远淡雅的甜味……
茶山空气没有污染,像一个大氧吧,让人尽情地“洗肺”。蓝的天白的云,色彩新鲜没有一丝杂质,就像刚刚上完颜料还未干的画布。茶地里零星分布着一些橄榄树、多依树、梅子树,是农民开垦茶地时特意留下的。我们正赶上挂果的季节,还可以采摘到果实。
12名环保天使在这里还见识了原始的制茶工艺。其实,说来也简单:刚刚采下的新鲜茶叶,要放进滚烫的大铁锅里,迅速翻炒。然后用手揉制,之后再翻炒,再揉制,三炒三揉,迅速烘干,即为著名的“滇绿”,又叫“炒青”。倘三炒三揉后,堆放使之发酵再烘干,则为海外驰名的“滇红”。
环保天使们还亲自动手,现场进行制茶工艺比赛,只见三炒三揉的“炒青”,再压茶、踏茶……最后经过专家和茶农评选,6号被评为“茶花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