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遥远的古代,汉武帝时期,葡萄与葡萄酒被提倡为宫廷佳肴,其甘甜与醇厚,被誉为“甘而不饴,酸而不酢,冷而不寒,善醉而易醒”。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对此更是赞赏有加,他的大力提倡,使得我国葡萄酒业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迎来了春天。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辉煌盛世,那里有着一个以爱好葡萄酒著称的太宗李世民,他亲自督造了高质量的葡萄酒,并且在朝廷祭祀和宴饮中推广了这种美味。
长安城西市和东曲江,有着少数民族经营的葡萄酒店,这些地方成为了文人雅士们聚会的地方。在唐代,不仅如此,还出现了蒸馏法制成的白兰地类似的香槟酒。到了元朝,由于统治者接触到了欧洲文化,对于葡萄酒产生了浓厚兴趣,从此对于这个外来品种给予极大的重视。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经记录下:“太原有许多好葡萄园,酿造很好的葡萄酒。”至今,在清徐仁寿村依然可以看到那些古老的、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的树木。
尽管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封建社会状态,但是由于闭关自守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体系,我们一直停留在小规模的手工艺生产之中。而当我们比较到粮食作为生活必需品所占据的地位,以及它比起其他物品更容易保存,这使得烈性白酒和黄色的米酒成为我们的主要饮料选择。这一切都导致了我们对传入欧洲红色果实所制作出的红色液体这一新奇事物持有一种既惊讶又怀疑的心态。但是,当这些红色果实能够生存并繁荣的时候,它们就开始影响那些拥有适宜气候的人们,将它们用作一种新的、异域风情的喜悦来源。
然而,这一全新的东西也带来了挑战。当欧洲来的那一部分红色果实遇到病虫害或者遭受自然灾害时,它们就显得脆弱无力。而且,因为东部地区雨水与温度同时降临,所以这使得大部分时间内,只能收获较少数量,更低质量的一些果实。在这样的环境下,要想让这些外来的事物得到发展,就必须要付出更多努力,而这也正是后来人们想要实现这一目标时候所面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