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不同的聚会上听闻对北京烤鸭搭配黑皮诺的赞誉。北京烤鸭的传统吃法是面饼卷烤鸭、大葱、黄瓜沾甜面酱吃,而鸭皮偶尔会沾白糖吃。所谓北京烤鸭搭配黑皮诺,是期待黑皮诺经受大葱的考验吗?而沾着白糖吃的脆鸭皮更是不适合黑皮诺。使用黑皮诺搭配北京烤鸭的“谣传”源自何处?
还曾经在不同的场合看到对红烧肉搭配厚重红葡萄酒的溢美。浓油与赤酱,酱油与糖,肥腻看似需要葡萄酒酸度来中和。但是浓油赤酱甜是否被考虑?需要呈现质感是否被重视?甜让葡萄酒变得稀薄,缺少果味,原本是整道菜精髓所在——腩肉质感则会完全被酸所破坏!
这些对单道菜肴搭配单瓶葡萄酒讨论固然有价值,在西餐风格按道、按位上菜餐桌上也是可以实施,但是在寻常百姓家里的餐桌上何曾见到过分道上菜习惯了?
如何才能寻找出中餐搭配葡萄酒之路?需要尊重中餐味道的大胆架设小心求证,还要融入中国人吃饭习惯。大可不必太过追究细节。在江浙系以甜为主,不适合;粤闽以鲜为主也不像是理想。
观察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从来不是一口菜归一口 酒,而是一瓶可以自由穿梭于多种菜肴之间,不引发不愉悦。
这样的用餐习惯让餐酒搭配难度大降低。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尝试不同风味相结合,但这应该基于尊重每一种文化和食物本身真正的情感表达。而不是强行将两者混杂起来,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开放性或创新能力。
因此,我们应从实践出发,为你揭露一些常见中式西食品谎言,从食品文化交流开始端正西式料理与亚洲饮品应有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让我们重新审视一下那些关于“东方风情”、“古典韵味”的描述,看看它们是否真的能够反映出我们对于美好生活的一种理解和体验?
探索新的可能性并非没有意义,但这必须建立在深刻理解各自文化根基之上的基础之上,并且要确保我们的行为不会伤害到任何人的感情或者浪费掉任何一个民族独特的人文财富。
当我们谈论跨越文化边界时,最重要的是保持敬畏的心态,对待其他文化保持开放的心态,同时也要保护自己珍贵的情感和历史记忆。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即使最复杂的问题,也许就能找到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