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遥远的古代,汉武帝时期,葡萄与葡萄酒被提倡为宫廷佳肴,其甘甜与醇厚,被誉为“甘而不饴,酸而不酢,冷而不寒,善醉而易醒”。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对此更是赞赏有加,他的大力提倡,使得我国葡萄酒业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迎来了春天。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辉煌盛世,那里有着一个以爱好葡萄酒著称的太宗李世民,他亲自督造了高质量的葡萄酒,并且在朝廷祭祀和宴饮中推广了这种美味。
受其影响,民间也纷纷尝试品饮这新兴的佳肴。在长安西市和城东曲江,有着一些少数民族经营的葡萄酒店,这里成了文人墨客们聚集的地方,他们围绕着这个主题举行诗词朗诵会,让人仿佛置身于一片文化之海。而到了元朝,由于统治者接触到了欧洲葡萄酒文化,对这种美食产生了浓厚兴趣,因此它得到了极大的重视。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到达中国后曾经记述:“太原有许多好葡萄园,酿造很好的葡萄酒。”直至今日,在太原清徐仁寿村依然可以见证这些古老的、历经数百年的树木。
尽管如此,在封建社会长久地占据主导地位,以及农耕经济使人们更加注重粮食生产,以“吃饱饭”作为生活满足度衡量标准,最终导致了中国传统上以粮食为原料制作烈性白酒或黄酒,而非使用欧洲传入的欧洲种植材料制成的葡萄酒成为国家主流饮用物。在明清等时代经济、文化向东移,同时西部地区经济滞后,无疑也是阻碍了我国本土野生或引进来的欧洲品种发展缓慢下来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因气候原因,如同病虫害和季节变化带来的挑战,也限制了我国东部地区植物适应能力,从而进一步减缓了该区域内自然环境对于现代农业发展所需的一些技术革新与适应性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