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卖酒:谁不高兴了?
小皮最近写了一篇关于刘嘉玲在天猫上卖酒的文章,这个话题似乎让一些业内人士的情绪有些激动。总结起来,大部分吐槽的观点可以归纳为三点:
这行当真的太难了,你们还来做什么?
连酒都不懂,还能卖啥?
有钱了不起,看你能撑多久?
其实,明星卖酒并不新鲜的事例。在国外,好莱坞大导演科波拉、影星皮特和朱莉夫妇、约翰尼·德普等都涉足过葡萄酒市场。二战后,加州葡萄酒市场迅速崛起,其中不少明星名人也积极参与其中。他们对葡萄酒市场发展确实有正面的作用。
“小众”的进口葡萄酒市场
进口葡萄wine行业虽然也有二十年左右的历史,但一直属于小众市场,不论是占总人口比例还是相比白酒、国产葡萄wine消费群体,都存在很大的差距。我更想讨论这种情况如何影响行业,而不是为什么会这样。
“脆弱”的进口从业者
在这样的时期,明星高调推广自己的红酒,让那些原本就脆弱的心理防线被触动了。2012年以来的“三年饥荒”已经让我们憋了一肚子气,你们这些明星还来搅局,这不是让人活得不容易吗?试想,如果是在经济景气时期,大家或许会觉得越多的人参与到这行中去,对于整个行业来说可能更好。
过去十多年的进口葡萄wine市场,一直停留在两头粗中间细的状态。高端品种、高价位畅销,因为政府礼品采购需求强烈。而超低价品种,也受欢迎,因为普通老百姓也买得起。但结果就是消费群体扩张不显著,每家企业争夺既定的有限客源,而十几亿人口的潜在客户却没有得到有效开发。
该为明星卖红wine鼓掌
每家企业进入这一行之前都看中了这个庞大人口数量带来的巨大前景,但发现投入产出比率远远不到预期后,就急切地保守起来。真正意义上的代言费再加上销售成本,要想盈利可谓一笔巨款。此外,当一个偶像推出自己品牌的时候,他们通常拥有大量忠实粉丝,这本身就是向更多人传播和推广各种类型红wines的一个机会。如果成功带动更多人的喝红wines,那么对于整个行业而言,就是解决长久以来困扰着各方的问题——即产品与消费者的匹配问题,即使如此,我们仍需担忧的是不会因为某些原因而导致人们只限于购买同一品牌,从而失去了竞争力和创新空间。
进口wines领域缺乏精英人才
这个故事写出来无疑会引发争议,但它是一条事实。当我回顾我自己以及身边朋友们的情况,我意识到我们并非专业背景中的佼佼者。我来自其他行业,并且我的朋友们遍布各个职业领域。这让我思考,我们是否需要重新审视当前我们的工作方式,以及我们是否应该更加开放地吸纳新的见解和技能,以便我们的产业能够继续成长。
最后,我要说的是,在任何时候,无论是一个企业还是一个公司,它都是由有创意,有信念敢于执行的人才组成,并通过不断克服困难一步步开拓未知之地才能成功。不应仅仅沉浸在自认为完美的地球里,对外界保持漠视或者设置障碍。任何事情都是不能固守的,只有敞开心胸拥抱世界,才能避免淘汰。这是我对刘嘉玲及所有跟随她脚步的一代人的呼吁:不要害怕尝试新事物,也不要害怕失败;只有不断探索和尝试,我们才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位置,为这个充满挑战又充满希望的世界贡献力量!